
3月19日下午,对外开放新格局下商科涉外人才培养创新研讨会在西安翻译学院举行。会议以“全球视野、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为主题,展开了多维度智慧碰撞。陕西省商务厅原副厅长王国龙,西安海关原检验处处长解健君,省外贸协会副会长孙海鹏等政府代表,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张翰舒,陕西龙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部门经理、优秀毕业生倪文慧等行业先锋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对外开放新格局下商科专业教育的破局之道。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武忠远、王利晓,教务处处长秦晓梅及yh86银河国际、国际语言文化学院领导班子、专业负责人参会,会议由yh86银河国际院长刘俊霞主持。
会上,刘俊霞对召开此次研讨会的目的进行了说明,期望通过研讨会为商科类专业涉外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毛青介绍了yh86银河国际的专业设置和改革设想,对学院特色课程设置进行了汇报。吴震对国际语言文化学院的专业设置、专业发展和改革进行了汇报。
在主题研讨环节,校内外专家从多维度建言献策。专家们指出,对外开放新格局下,应用型高校要紧抓当前国家战略机遇,立足陕西经济发展,结合学校特色,为“一带一路”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王国龙对学校重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科专业建设表示充分肯定,他强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国际经济在形势、内容和结构上有了显著变化,商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在发展中持续调整和优化。他认为yh86银河国际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尤其是学院课程建设特色鲜明,国家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作用明显。指出要利用研讨会的良好交流机制,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为行业输送人才。建议学校将AI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面向全球,立足陕西,构建“商科+语言+AI”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为陕西自由贸易港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培育新型涉外商务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
解健君认为,传统商科教育亟需转型,专业优化要以数字化为依托,对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优化。课程设置上,要大胆革新,积极引入前沿领域知识。建议学院应当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深度对接陕西重点产业链发展的实际需求,以产教深度融合为着力点,搭建高校与企业协同共进的平台,让教育教学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
孙海鹏指出,商科人才尤其是外贸人才核心能力应涵盖专业理论素养、实战操作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及持续学习意识四大维度。强调商科类学生培养要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高校应构建实操性课程体系,融入案例分析、项目运作和企业实习等环节,同时重视通过开展竞赛、开设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学习能力。
张翰舒结合自身“法语+商科”的跨学科背景,建议商科类专业可依托学校外语优势创新培养路径,与外贸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进出口方案设计与执行。他提出,当前外语电商直播行业快速崛起,建议学校联合企业打造直播营销实践平台,将语言能力与跨境电商运营、跨文化沟通等技能结合,助力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及RCEP区域市场。
倪文慧作为西安翻译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以亲身经历为例,对她学生时期通过学校学科竞赛培养所获得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高度认可,认为在校期间学科竞赛在其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出外贸人员在工作岗位上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强化语言功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武忠远作总结讲话。他指出学校“十五五”规划编制已明确将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助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列为重点工作方向。认为专家的发言既立足国家战略高度擘画人才培养蓝图,又深入企业实践一线把脉需求痛点,展现出“顶天立地”的战略视野。这种既有宏观架构又能落地生根的系统解决方案,正是对外开放新格局下涉外人才培养亟须的破局之道。提出人才培养必须紧密对接市场发展需求,紧跟新技术发展潮流,顺应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这是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学院要以此为契机,开展更深入和更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此次研讨会为我校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创新与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对数字经济时代商科类专业、语言类专业如何服务“一带一路”、服务陕西外向型经济发展,构建了政产学研四方对话平台,也为学院“十五五”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陕西省商务厅原副厅长、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主任王国龙讲话

西安海关原检验处处长解健君讲话

陕西省外贸协会副会长孙海鹏讲话

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经理张翰舒讲话

陕西龙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倪文慧讲话

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武忠远讲话